艾米知识网

“诗词的女儿”,走了

“莲实有心应不死,人生易老梦偏痴。”
“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。”

2024年11月24日夜晚,南开大学“迦陵学舍”前,黄白两色的菊花簇拥,鲜花上附着手写的卡片,用古典的诗句,传递着无声的思念和告别。校园里,不断有人加入献花的行列,直至凌晨时分,依旧有人前来,他们是为了送别“迦陵学舍”的主人——南开大学讲席教授、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。当天下午3点23分,叶嘉莹因病离世,享年100岁。

在中国,叶嘉莹的名字无人不知。线上或线下,她的古典文学课程都吸引着大批听众,许多人以能聆听她的一场讲座为荣。她的魅力,不仅在于她是学术明星或知识权威,更因为她是将自身的生命体验与古典诗词研究紧密结合的学者。

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,古典诗词成为叶嘉莹的救赎,也成为她与后世沟通的桥梁。她对古典诗词在人性和人生层面的独特见解,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,也搭建了中外文学的桥梁。

“诗词的女儿”,走了  -图1

图/中新


“诗词的女儿”

若能聆听叶嘉莹的晚年讲座,听众定能感受其中的妙处。在录像中,叶嘉莹为学生们呈现一种优雅的仪式感。她的冷静平和、素色外套与花色长围巾,以及带着北方口音的柔声吟诵,给人带来安宁与平静。谈及苏东坡、李商隐时,她旁征博引,仿佛真的曾抵达过去,深入诗人内心,与之共鸣。

曾为叶嘉莹拍摄纪录片《掬水月在手》的导演陈传兴,深知叶嘉莹知识量、情感和能量的巨大。他回忆,开拍前做了大量诗词功课,仍觉知识不够用。叶嘉莹的现场发挥常让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查资料。所有拍摄者都仿佛“上战场”,接受知识的检阅。

中国古典诗词是叶嘉莹的生活方式,是她全部的生命和信仰。岁月流转,她始终沉浸于古典诗词的世界,从中国台湾、加拿大温哥华,再到南开大学,从未改变。因此,许多当代文艺界名人,都受过叶嘉莹的熏陶,得到文学启蒙。

中国台湾诗人席慕蓉曾听人言,叶嘉莹“讲谁像谁”。她亲自聆听后,才体会到这种魔力。讲座中,叶嘉莹仿佛就是诗人辛弃疾本人,当念到“千古兴亡,百年悲笑,一时登览”时,席慕蓉仿佛看到所有历史或辛弃疾一生都凝结在这十二个字中。

这种多年浸淫于古典诗词中的人格,已无关理性,甚至知识,唯有“诗词的女儿”才能精准形容。从1945年走上讲台,叶嘉莹就不断沉浸于古典诗词,将自己塑造成活生生的中国古典诗词历史,并将此传递给后人,直至生命的尽头。

天以百凶,成就一词人

纪录片《掬水月在手》让观众共鸣和泪目。96岁的叶嘉莹,平静讲述坎坷人生,人们才意识到她背后的磨难有多惊人。

叶嘉莹的一生历经曲折,从少女时期就感受社会的残酷,家庭经济的困顿,到母亲的去世和父亲的失踪,她首次体会到心灵的安全感被稀释。幸运的是,她在辅仁大学遇到了恩师顾随,为她解决了精神上的烦恼。

叶嘉莹曾说,顾随是她见过的最博学的人,她从未见过如此生动的古典诗歌讲解。顾随的课让她如困在暗室中的飞蝇,突然见到光明,辨别万物。她选修了顾随所有的课程,做了详尽笔记,甚至被学生调侃为“录音机”。

中国古典诗歌与恩师的教导,在叶嘉莹年轻时成为她精神上的依靠和寄托。她开始沉浸于古代诗人营造的世界,仿佛找到了精神庇护所。此后,她的人生不断遭受打击,但她与古典诗歌的关系愈发紧密。

叶嘉莹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,1948年与交往两年的赵钟荪结婚,这段婚姻充满隐患。1967年,她举家迁往美国,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。1976年,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在车祸中身亡,她再次陷入绝望,疯狂地用诗歌创作抒发内心的创伤。

再度让她站起来的,依然是古典诗词给予的精神力量。她回忆调整心态的过程,认为一切不应只建立在小家之上。1979年,她决定回国教书,寻找生命的意义。在南开大学的讲座中,她找到了与古诗词、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感觉,并沉醉其中。

叶嘉莹的人生旅程令人惊叹,她一生多次迁居,多次失去至亲,却一次次重新站起。古典诗歌为她建立了一个精神的庇护所,也是她心灵的选择。如她常提到的《人间词话》中的那句话:“天以百凶,成就一词人”。从苦难中站起的过程,造就了她在讲台上的才华。

用生命回报诗歌

晚年的叶嘉莹,仿佛重新焕发青春光彩。她不在乎财产,不在乎报酬,只在乎古典诗歌的传播。她似乎从“诗歌的女儿”变成了“诗歌的母亲”,奉献和燃烧自己,照耀后人。

从1979年开始,叶嘉莹奔波于中国、加拿大等地,免费讲授古典诗歌。1993年,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,捐赠退休金奖励师生。2014年,她回国定居南开大学,次年入住“迦陵学舍”,并在此度过余生。

晚年的叶嘉莹,似乎更加珍惜时间。她提到:“我对于生命的有限,有一种急迫感。因为这些诗人都是诗的精灵,几千年的精灵,通过他们诉说、写作,对着同时代的人吟诵他们的诗作,是有深远意义的事。”她急切地想要留住这些……”

叶嘉莹回报恩师顾随的方式,不仅仅是整理其遗稿。她牢牢守住对恩师的诺言,将其思想传播至更远的地方。同时,她对中国古典诗词提出了全新的创见,创作出“弱德之美”这一概念。

最终,历经百年苦难的叶嘉莹,在故土上离世。她已放下所有的苦难,在奉献中安享晚年。这种境界,正如“迦陵学舍”门口的对联所言:入世已拼愁似海,逃禅不借隐为名。这是她年轻时的诗句,其中的含义,也似乎正应了她在痛苦中,找到自己心灵平静的不平凡人生。

(部分资料来源于《中国青年报》、澎湃等媒体报道)

记者:仇广宇

编辑:杨时旸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jntxgd.com/post/1784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

x

注册

已经有帐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