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米知识网

西班牙作家罗茜奥·奥维耶多:没有交流,一个民族的文学会平淡无奇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严粒粒

“借助‘良渚论坛’这一平台,我能与众多中国作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,这种感觉简直太棒了!”11月24日,第二届“良渚论坛”拉开帷幕。来自外方的作家代表罗茜奥·奥维耶多,带来了她热忱的主旨演讲。

作为西班牙的著名作家、诗人和评论家,同时还是西班牙语文学最高奖“塞万提斯文学奖”的评委,罗茜奥·奥维耶多的日程向来繁忙。但令人欣喜的是,她的采访过程却异常顺利。在第二届“良渚论坛”开幕前夕,通过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的牵线,记者得以与她取得联系,并递上了精心准备的采访提纲。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并在随后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航程中进行了充足的准备。

西班牙作家罗茜奥·奥维耶多:没有交流,一个民族的文学会平淡无奇  -图1

罗茜奥·奥维耶多的积极回应,得益于她对文学交流的深切呼吁。是她引领她走向了通往中国的“大门”。孩提时代学习法语时,她就开始阅读母亲购买的《中国传奇故事》;后来,她又被马可·波罗游历中国后写下的游记所吸引……这些经历为她日后指导中国学生写论文、对拉丁美洲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。在阅读、研究、创作文学的过程中,她不断思考着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。

在她看来,人与文学的相遇,是一段文化与文明“相遇、惊奇、融合”的过程。“文学由语言符号组成,而语言符号是一个民族共同体集体认知与意识的反应,带着文化的烙印。”她相信,好奇新事物,理解新事物,继而被新事物潜移默化地影响,是人——也是作家——的一种本能反应。

罗茜奥·奥维耶多也是西班牙拉美文学研究协会的主席。拉美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对中国来说,马尔克斯、卡彭铁尔等人的作品,在普通读者中具有极高认知度,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。

交融带来创新,创新引发好奇。她介绍,世界知名的拉美文学作品几乎都诞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“文学爆炸”后,本身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。在普遍被视为“文学爆炸”开启之年的1962年,当时拉丁美洲各国风头正劲的一批作家共同参加了一场会议,达成共识,要打破长久的文化隔阂,创作一种不但属于本国、更属于整个拉丁美洲的文学。

事实上,她本人也受到世界各国文学的影响。她专门为记者准备了一份电子文档,上面列举了好几十个不同国家、不同时代的作家名字。名单最后,她还遗憾地写道“若非囿于篇幅,我还能说出更多”。

从集体经验到个体经验,罗茜奥·奥维耶多不断强调着“交流”的重要性。“无论跨时间还是空间,交流都是文学的丰富成长的必要条件。否则,一个民族的文学会平淡无奇。”

全球化趋势下,交流变得不可避免。但不少有碍交流的现实也无法回避。她遗憾地察觉,对话平台的欠缺,让人与人交流的渴求“无处诉说”。

在这种大背景下,罗茜奥·奥维耶多愈发对中国文化提倡的“平等、互鉴、对话、包容的文明观”感同身受。

记者获悉,几个月前,罗茜奥·奥维耶多和几位中国诗人一起获得了“《欧洲诗人》双年度诗人奖”。《欧洲诗人》由现居西班牙的华人创办,也是欧洲唯一一份华文诗刊;而且,明年主办方还计划举办中西文学奖,希望邀请她来做评委。为此她深表感谢,引以为傲,并肯定了《欧洲诗人》对中西文化交流做的贡献。 “文学奖能促进不同语言间的文学交流。但许多奖项只考虑本国的情况。”

是什么让一份华文诗刊有这样的国际眼界?罗茜奥·奥维耶多渴望通过参加“良渚论坛”,近距离观察中国文学、中国文化,以找到答案。她甚至考虑过“拐着弯”翻译一些法文或英文版的中文作品,为多彩的文学翻译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,“我认为中国文学已经是世界文学中一个颇具价值的参照物了。”

“伟大的文学或伟大的文学运动,总是出现在充满冲突和挑战的时代。”罗茜奥·奥维耶多相信,世界或正处在一个文学的最好时代,而中国正在推动这种“伟大”的诞生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jntxgd.com/post/1931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

x

注册

已经有帐号?